在江西撫州這座文人輩出的城市,每一處歷史遺跡,都是一部承載厚重歷史的典籍,記錄著先輩的智慧創(chuàng)造與文化記憶,傳承著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鄉(xiāng)土文化,它們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,穿透歷史的云煙,訴說著文脈悠長,見證著古今交融。
臨臺賦詩——唱盡風流蘊藉
??了解撫州,需要一場旅行,愛上撫州,則需要一種機緣,或許就是在擬峴臺登高一望的那一剎那,畢竟“占斷江西景,臨川擬峴臺”的聲音已經響徹了近千年。
??擬峴臺初建于北宋嘉祐二年(1057年)。都說古人興樓建臺必有緣由,擬峴臺興建的背后也有一段典故:司馬氏代魏后,派大將羊祜坐鎮(zhèn)襄陽前線,他勤政愛民、增修德信,深得晉、吳兩國軍民之心,生前他喜歡游覽峴山,逝世后,襄陽百姓就在峴山為他建廟立碑。
??北宋時期,知府裴材在襄陽聽聞羊祜的德政事跡后,十分仰慕。巧合的是,他來到撫州后,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撫州城東鹽步嶺,竟與襄陽峴山頗為形似,于是就在此修建擬峴臺。
??擬峴臺落成之時,裴材寫信邀請時任江蘇常州知州的王安石,而王安石當時因為有事未能前往,于是就推薦了剛剛考取進士的好友曾鞏,曾鞏在接到邀請后欣然赴約。這位新科進士不負眾望,揮筆寫下了千古奇文《擬峴臺記》:“尚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,治撫之二年,因城之東隅作臺以游,而命之曰擬峴臺,謂其山溪之形,擬乎峴山也……”從此,臺以文名,文以臺傳。
??聞聽曾鞏作《擬峴臺記》后,王安石也十分向往,恰好他因事從外地回到撫州,裴材聽說后,便盛情邀請他一同登上擬峴臺。因感懷羊公政卓民仰和裴君厚德善舉,王安石作了《為裴使君賦擬峴臺》,留下了“君作新臺擬峴山,羊公千載得追攀”的千古名句。
??有了曾鞏、王安石的背書,擬峴臺很快成為撫州網(wǎng)紅打卡圣地。陸游、陸九淵、朱熹等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詩篇,其深刻的思想內涵,不只是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向往,更多的是引發(fā)人們對如何留住城市文脈的思考。擬峴臺自興建至今,歷經多次興廢,現(xiàn)臺為2012年第7次重新修復,主體高度為49.9米,共七層,為宋代風格建筑。
??步入擬峴臺,一幅精美絕倫的大型木雕《政安民樂圖》便映入眼簾。這幅撫州“清明上河圖”生動再現(xiàn)了宋代撫州物華天寶、人杰地靈的繁榮景象,也是擬峴臺的鎮(zhèn)館之寶。曾子固錦衣作記、王荊公會友酬詩、岳元帥旌旗退敵、陸象山開壇講學……七樓的《文昌千秋圖》,講述著一幕幕與擬峴臺相關的歷史故事,登臺遠眺,只見撫河漫流,微風響遠,佳景盡收眼底,可謂斯情同感。除了厚重的歷史,臺內還經常舉辦書畫展覽、講壇、游學等各種活動,在古今交融中實現(xiàn)活化利用。
??近千年來,無數(shù)文人墨客登臨擬峴臺,為擬峴臺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底蘊??梢哉f,一部擬峴臺歷史,也是一部濃縮的臨川文化史。
文昌星耀——寫就百世華章
??如果把擁有千年歷史的撫州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書,那文昌里無疑是其中最閃耀的篇章之一,而想要品讀它的美,須得向前翻頁。
??唐肅宗上元年間(760~761年),臨、汝二水泛濫成災,撫州官府在城東撫河段修筑攔河蓄水堤壩。堤壩建成后,根據(jù)古星相學說“文昌在斗而北,謂主撫州”,且當?shù)赜至鱾髦敖鹗_分宰相出、文昌堰合狀元生”的傳說,加之堤壩上正值文昌星,預兆撫州文化昌隆,故命名為“文昌堰”,這也成為撫州文化昌盛的歷史注腳。
??千百年來文昌堰幾經損毀修復,其第一次大修是在顏真卿擔任撫州刺史期間,加固后將其更名為“土塍陂”,唐貞元年間又進行修復并更名為“冷泉陂”。到了唐咸通九年(868年),冷泉陂再次被洪水沖毀,修復后并命名為“千金陂”。這座澤被千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“橫臥”于撫河與干港的分叉口,發(fā)揮著防洪作用。2019年,千金陂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并被授牌。
??到了北宋,沿襲唐代鄉(xiāng)里制度,因文昌堰而得名文昌里,從此這個象征著撫州“文化昌隆”的名字,便伴隨著撫河的孕育灌溉,為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。
??到文昌里要經過文昌橋,可是很少有人知道,文昌橋最開始并不是石橋,而是由45艘船只連接而成。據(jù)文昌里工作人員萬凱倫介紹,到了南宋嘉泰年間(1201年~ 1204年),撫州整合六縣人的力量,才建成石橋。
??來到橋下步道,驚喜發(fā)現(xiàn),河邊至今還留存著早年間人們洗衣的石板。萬凱倫回憶說,小時候,他常隨外婆來河邊洗衣,冬日暖陽下,撫河碧波蕩漾,在歲月回眸那一剎那,連同兒時的回憶,一同散開。
??歷史上文昌橋多次遭到破壞,新中國成立后,撫州市政府先后兩次撥款進行擴建和大修;2002年,撫州市政府重修大橋,每個橋墩上均設有十二生肖中的一種并重新加固大橋。
??300米過后,臨川老城曾經最繁華的地方——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(qū)便出現(xiàn)眼前,它是撫州城的“歷史檔案館”和“老城博物館”,也是目前江西省規(guī)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(qū)。
??玉隆萬壽宮質樸高雅、正覺古寺靜謐千年、謝靈運紀念館典雅大方……但文昌里最負盛名的還是明代戲曲家“東方戲圣”湯顯祖,這里是他的出生成長地、文學創(chuàng)作地和安息地,也是來文昌里不得不看的一道風景。
??得益于“修舊如舊與不損原狀”的理念,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(qū)至今仍有13條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歷史街巷、50多處保存完好的明清歷史建筑,具有傳統(tǒng)特色的贛派民居更是星羅棋布散落在每個角落。
??探究孔明鎖的巧奪天工,見證臨川篾編的惟妙惟肖,體驗旴江醫(yī)學的博大精深,感受《牡丹亭·尋夢》的一往情深……漫步街巷,懷古的幽思和眼前的情境讓人動容,獨特的非遺文化如清風拂面,慰藉著一顆顆喧囂塵世的心。
??值得一提的是,在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,撫州市通過活化利用,讓歷史文化街區(qū)融入生活、回歸社會、服務人民。據(jù)撫州市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局副局長肖復星介紹,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(qū)集聚了金銀鏨刻、儀廬民宿、餐飲、VR體驗等各具特色的業(yè)態(tài),在保留歷史外觀的前提下再現(xiàn)文化場景,既保護了歷史建筑本身,也賦予了建筑新生命新角色,實現(xiàn)“景觀與居民共生,歷史與現(xiàn)代并存”。
仰山書院——心燈照耀千古
??紹興九年(1139年)的一天,金溪青田道義里的陸家迎來了一個新生命,這個小孩便是后來心學的開山鼻祖陸九淵。
??身處才子之鄉(xiāng)的陸九淵自幼便顯示出了非凡天賦。4歲時,問其父“天地何所窮際”,連他父親也答不上來;13歲時,他在讀書時揮筆寫下了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”,“心學”種子從此萌芽。
??淳熙二年(1175年),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年,在信州(今江西上饒)發(fā)生了中國儒學史上影響深遠的盛事——鵝湖之會。陸九齡、陸九淵兩兄弟與朱熹在鵝湖寺圍繞“教人之法”展開辯論。雙方各執(zhí)一詞、互不相讓,雖然沒有形成共識,但雙方之間的思想交鋒卻傳為佳話。
??令人稱頌的是,學術上的對立并沒有影響雙方友情。淳熙八年(1181年),朱熹請陸九淵登白鹿洞書院講習。陸九淵講授《論語》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”一章,當時聽講的人有的甚至感動落淚。之后,在陸九淵的邀請下,朱熹也來到金溪崇正書院,與陸九淵兄弟幾人開課講學、相互辯難,當時座無虛席,連村里的老人都來旁聽,盛況一時無兩。其間,朱熹還手書“一家兄弟學,千古圣賢心”相贈,傳為士林佳話。
??遺憾的是,崇正書院已毀于明末戰(zhàn)亂,但其文脈并未中斷,清乾隆二年(1737年),時任金溪知縣閻廷佶在原崇正書院遺址上興建仰山書院?!案呱窖鲋?,景行行止”,書院以仰山為名,正是為了表達對陸九淵等先哲的崇仰之情。
??現(xiàn)在書院為陸九淵紀念館,是一座連體磚木式建筑,雖歷經風雨,但門額上的“仰山書院”四字依然清晰可辨。館內陳列著陸九淵的生平事跡、相關書畫、碑刻、墓志銘等,直觀呈現(xiàn)了一代先賢的一生。據(jù)陸九淵紀念館館長吳磊介紹,現(xiàn)在的書院格局還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風格,為現(xiàn)存較少的保存完整的古代書院之一,因此彌足珍貴。
??雖然我們無法想象千年前先賢們講書辯論的盛況,但是他們所留存的精神要義和文化根脈,正以嶄新的方式穿越千年、燭照未來。書院不遠處,便是仰山學校,據(jù)吳磊介紹,平時會有游學團前來參觀學習。值得一提的是,書院的左側被辟為初心教育館,日常組織紅色教育活動。
??為了更好地發(fā)揚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金溪當?shù)匾彩种匾晫旱谋Wo工作,借助推進古村落、古建筑保護的契機,整理、挖掘和修繕了一批古代書院、書房、學塾等建筑,讓書院再現(xiàn)昔日的人文風采。此外,還結合金溪心學文化、香料香精產業(yè)等特色元素,以古村落為載體,著力建設“心學”“香道”“茶道”“花道”多元素合一的旅游目的地。
??一如千年前,文昌星仍映照著撫河兩岸,氤氳下盡是文人氣息。
摘自?《中國建設報》?2024.03.25?記者?常越
轉載至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